土族盘绣的基本介绍在青海都兰县挖掘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出土有类似盘绣的绣品,由此可知,4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出现。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

土族盘绣的基本介绍
在青海都兰县挖掘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出土有类似盘绣的绣品,由此可知,4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出现。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色彩搭配协调,鲜艳夺目。具备浓郁的民族风格,包含0(土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一千多年来,盘绣以母女相传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间传承。现代主要传承人有麻宝青、牛玛索等。
最容易见到的图案有"八宝"、"云气"、"太极图"、"富贵不断头"、"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花"与12生肖等。运针细密均匀,图案紧凑大方、生动形象、疏密得当、融叠自然、色泽鲜明流畅、平整干练,十分优美。每件绣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备极高的观赏和珍藏价值。
有着千年历史的土族盘绣一直传承到今天,其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不可低估。土族盘绣色彩缤纷,图案逼真,在形、色、质、意等方面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为民族学、美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商品特征
绣品多以花鸟虫鱼为内容,表达美好愿望与寄托,色彩鲜艳,绣法多样,做工精细,且耐保存。以刺绣办法区别为盘绣(针法细腻,讲究布料与丝线的颜色搭配)、拉绣(针法较疏密,有浅浮雕成效)、堆绣(针法细,耗时费力)
历史民俗
据考古发现,在青海都兰县挖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
盘绣是青海土族所独有些传统刺绣,土族少女一般从小就跟随妈妈或长辈学习刺绣,在待字闺中的两年间,就要独立完成各种绣品,作为我们的嫁妆。出嫁前,她们要拿出待嫁前所绣的衣服、佩饰、鞋袜等绣品,展示女儿家的心灵手巧,并要将部分绣品赠送给婆家的亲戚或朋友。而结婚以后有了儿女,她们又会像当初我们的妈妈那样,将这种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代代相传下去。
做法
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色彩搭配协调,鲜艳夺目。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需要棚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
土族盘绣的获奖荣誉
2006年网络情人节,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李发秀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18年5月21日, 土族盘绣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拟定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